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发那科资讯 > >“机器换人”是用什么样的“机”去换什么样的“人”?

“机器换人”是用什么样的“机”去换什么样的“人”?

时间:2019-11-08  来源:互联网  阅读次数:

“机器换人”是用什么样的“机”去换什么样的“人”? “人机物”,原本是指什么,现在是指什么?说者到底想说什么? 一、模模糊糊“人机物” 不知道听众和读者是否能真的能明白这个“人机物”的概念与内涵,到底“人机物”是在说什么?可能有人会问笔者为……
“机器换人”是用什么样的“机”去换什么样的“人”?

“人机物”,原本是指什么,现在是指什么?说者到底想说什么?

历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,其实都在改变着“人机物”之间的关系。

所谓的“机器换人”——如果是用机器人换人体(机力换人力),在第一次、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已经解决了;如果是用机器换人脑,从电脑出现就一直在替换(电算换人算),促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;如果是用机器换人智(机智换人智),实际上才刚刚开始,如果这种性质的替换达到一定规模,就可以判断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。

三、新工业革命下的“人机物”关系

泛泛地讲“物”,是一个笼统概念,无法区分是自然界之“物”,还是人造之“物”;泛泛地讲“机”,也是一个笼统概念,无法准确区分是物理实体机器,还是具有计算内核的各类计算机,还是复合型的机器;泛泛地讲“人”,还是一笔糊涂账,无法区分是具体的“人”还是抽象的“人”,是“人体”、“人脑”还是人的意识形成的“人智”。

“原本清晰”在于,如果是指工业界的现场管理,那么“人机物法环”都是有清晰的指向,明确的管理目标,其中,人就是指工作现场的人员,机就是指工作现场的设备,物就是指工作现场的物料等。

“机器换人”是用什么样的“机”去换什么样的“人”?机器人电路板维修,伺服电机维修,形成赛博物理系统(CPS),从而让机器具有模仿人智的智能(机智)。

习大大曾经睿智地阐述过智能的本质:“让信息多跑路、让群众少跑腿。” 笔者把这段话借鉴到智能制造上,可以引申解读为:数据多跑路(人少跑腿)、计算机多动脑(人少动脑)、机器多干活(人少干活)。这正是新工业革命大趋势下的新型“人机物”关系的写照。

二、三体智能模型重构“人机物”

笔者认为,在智能制造的语境下,任何不附加前提或预先说明的“人机物”,基本上是一个笼统含糊概念,具有较大歧义性。最好是在谈及“人机物”时,给出明确的定义和内涵。否则,说者自己没有讲明白,听者也很可能听不懂到底是在说什么。

对比一下,泛泛地讲“人机物”的模糊之处:

“现在含糊”在于,放在今天智能制造的场景中来讲“人机物”,就必须注意所讲的具体内容到底是指什么。例如,不少人特别喜欢谈论“机器换人”,工业机器人维修,这里就出现了“人”与“机”这两个基本要素。到底是想用什么样的“机”去换什么样的“人”?这既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基本概念问题,也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内容。

例如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“大机器”生产时代,人像机器一样陪伴着机器工作,沦落为机器时代的奴隶。自从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,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装置(计算内核)不断进入物理实体的机器之中,机器的组成和定义一直在变化,机器越来越聪明,逐渐具备了初级智能、恒定智能甚至是开放智能系统,机器开始像人一样陪伴人工作。两百多年来,从人像机器一样陪着机器工作,到机器像人一样陪着人工作,其间,智能技术和智能载体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。

传统的“人机物”的确切含义,已经被分解和重构。如果在智能制造语境下谈“人机物”,请知悉这样的表达是很难表达清楚真正的含义的。最好是使用三个“体”的概念,FANUC机器人维修,或者类似的“三元系统”、“三个空间”等也比“人机物”要准确一些。

空谈“人机物”,意思很模糊。

不知道听众和读者是否能真的能明白这个“人机物”的概念与内涵,到底“人机物”是在说什么?可能有人会问笔者为什么要较真这个“看似很简单”的问题——因为这个原本非常清晰、现在相当含糊的说法,模糊了太多的讲话主题和文章内容,误导了太多的人。

写到这里,可以回归到笔者的开篇发问:很多人讲的“机器换人”,到底想用什么样的“机”去换什么样的“人”?这个问题之所以产生了大量的歧义,症结就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澄清。

一、模模糊糊“人机物”

人与机器在物理空间增大距离,是因为机器从解放人体劳动,到解放人脑劳动,逐渐让人体、人脑离开了机器(与物)的工作现场(古典工作场景),而人智(人的智能)越来越多的进入了数字空间,以知识和算法等形式融入了数字虚体(如软件),形成了机器的智能(机智)。

另个重大的关系变化是,过去和现在,FANUC机器人维修,都是人脑生产知识,从事知识创新。但是未来,基于高度智能的机器系统也可以生产知识。于是,知识发生学产生了重大变化。“人机物”的关系再次解构与重塑。人脑中的知识在变,机器的要素在变,物料的构成在变,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“人机物”术语已经无法恰当地描述这种变革后的新型“人机物”关系的主要原因。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